炒股软件 钱龙 2002年策划高价1000元股票投资操作书,含实战秘籍但如今方法不灵
总第3354期
我曾经策划过一本书,股票投资操作类的,页码100页以内,看图说话,计划正式出版,定价1000元每本。
由于价格太高,堪称国内单册唯一高价图书。长期出版我编的股票书的出版社不敢答应,一是价格高得离谱,二是担心读者不接受。
其实,定价高有我的道理。书的大部分内容,除了K线图,在国内独一无二。至于看盘、盯盘技巧,怎样抄底逃顶,经典K线组合等,都是我自己的炒股实战方法,说是“秘籍”也不为过,买上一本,一天两天,最多三四天,到股市把买书的钱回本没问题。不过,这种自信只适合当时的市场,那是2002年的事,现在不灵。
凭我当时的炒股技术,帮助过很多人,也救过几个。有一个,投资“蓝田股份”,现在已经退市。蓝田股份是2000年前后的明星股,那个听信“内部消息”买了20多万股的,买时30多元每股,退市前跌到15元左右,我看到不对劲,就说了我的看法,那个买家出手了5万股,卖价17元多,是退市前套投资者的最高价。剩余的,到这只股票退市也不愿卖。
每个人的第一桶金都有来路,我财富的“第一桶金”来自股票投资。这里“第一桶金”加了引号,是因为在股市上,目前来说我还不是真正的赢家,所谓的“第一桶金”,是说我在股市上曾经赚过钱,算是对得起自己年轻时没明没夜的坚守。
100万元人民币,或者说一个“百万富翁”,2025年来说,在有的城市可能是低收入阶层。但是在2000年前后,就物价水平而言,手里有100万元人民币算是名副其实的中产阶级。成为百万富翁成了我的财富追求!
自1995年真正入市,中国股市每一次的大起大落、暴涨暴跌,我都记忆犹新。我也因此成为中国股市盛衰的见证者之一。
1993年夏天,驻马店有了证券公司,这是驻马店市金融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第一次。“驻农证券”,全称是“中国农业银行驻马店分行证券部”,是整个驻马店地区唯一的一家证券公司,全省也只有不到10个地区成立有证券公司。后来几易其名,“黄河证券”“民生证券”。
那时候炒股票,不像现在便捷,随时随地都能交易,手机上可以买卖,办公室、家里有电脑就能操作。
过去买卖股票只有两种途径,一是电话委托。证券营业部公布几部电话,由接线员为客户买卖下单。社会上电话也很少,在单位炒股属于违反规定,国家规定处级以上干部严禁炒股,一般职员国家允许、单位半禁,只能偷偷摸摸,私下里做。
贵州茅台(SH.600519)股价微缩图,股价历史最高为2627.88元,号称“股市一哥” (杨海燕制作)
2000年的明星股,马钢股份(600808),这张是目前国内唯一印到公开出版物上,反映该股上涨的走势图(杨海燕摄制)
二是到证券大厅现场看行情。随着行情的涨跌,现场到柜台填买单、卖单,让“马甲们”操作。有时候刚买入,大屏上的行情就跌下来了,或者刚卖出,行情又涨起来了。当时可以买卖的股票就几十只,电子屏幕很快就能翻动到自己买卖的股票和基金。
最惬意的是资金达到10万元以上,可以进入大户室,每个小大户室,8张桌子、8台电脑;30万元以上,可以进入中等大户室,房间面积与小大户室一样,容纳投资者4人;特等大户室,一人一间,一部电话、一台电脑,自己可以操作买卖。但是对于KDJ、MACD等技术指标,当时能看懂的没有,包括我。
大家现在看行情,买卖能看到五档,买一到买五、卖一到卖五,当时大户室的人也才能看到三档。而据说机构现在能看10档,当时才可以看五档。当然,在大户室看行情,一般只盯住自己持有的股票,不如在大厅看行情刺激。1999年春节,我到香港旅游,专程从入住在旺角的大酒店,打的士过隧道,到位于中环的香港证券交易所参观,想看看红黄马甲们忙碌的身影,感受证券交易所大厅的那种气氛。
我开户的证券营业部,大厅能容纳二三百人,有十几排带靠背的长椅子。牛市行情时,大厅里人头攒动。哪一只是大家共同买入的股票,一旦涨十几、二十几个点,甚至当日翻倍,一片欢呼声。没有买到的也跟着高兴。1996年12月16日之前,沪深股市没有设涨跌幅限制,实行T+0,股票当天可以随便涨,随时买入随时卖出。我印象深刻的是深市的“东北药”,一个交易日从9块多涨到11块多,涨幅20%多。现在科创板一天甚至连续十多天每天20%的涨跌幅属于正常,那时候属于异常。
遇到熊市,大厅里就几个人,客户还没有营业员多。中午我们在附近餐馆里吃点饭,就上来在椅子上午休。
我最初的入市资金几千元,到1995年,本金连同盈利一起也才7000元,进不了大户室。证券公司的张鸣,是创始总经理,是驻马店证券史上的第一人,在当地财经金融界是响当当的人物。我采访过他,在《金融时报》《驻马店日报》给他写过报道炒股软件 钱龙,我就跟他说,不经常来操作的大户,能不能让我用他的电脑盯盘,他不仅答应,并说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可以找他。但决不是上午9点到下午3点这中间的交易时间,而是到3点闭市后。他是操盘手,也需要盯盘,不敢马虎。
随着交易的频繁,找他的机会多了起来,直到我们成了好朋友,在一起吃饭、聊天,谈论金融经济问题,根据炒股经验一起编写投资方面的炒股技巧图书等。1996年之前,国内图书市场销售的股票投资书籍,全部是翻译美国、日本或者引进港台的,没有一本是结合国内股票市场出版的出版物,我和张鸣先生几个人一起编写的一本股票投资书,对投资者发挥上了作用,曾经被深圳证券交易所作为操作员培训教材。
我在股市几年摸爬滚打,到1998年,个人账户的数字也在逐年向上翻滚。
总是到营业部蹭大户室不是长法。那年春节前夕,我到电脑专卖店炒股软件 钱龙 2002年策划高价1000元股票投资操作书,含实战秘籍但如今方法不灵,花19888元买了台国产品牌计算机,不是DOS系统,是那种第一代Windows桌面操作系统。又到邮政局申请了互联网络,当时各家证券公司网络技术不成熟,网上炒股还在探讨阶段。我又花9888元,买了DOS操作系统的电脑,花6666元从上海购买了“钱龙”炒股软件。好,家庭大户室装备起来了。
由于是驻马店市为数不多的家庭大户室,而且投资有成效,引起了邮政局网络管理部门的重视,他们邀请我为“驻马店信息港”每周写一次股评和操作心得,注册的网名是“股市学者”,也成了我2002年、2003年参加《大河报》和中原证券联合组织的全省股票投资擂台赛用的化名。
钱龙交易软件帮了我大忙,不用再跑证券营业厅。每天中午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收看行情。下午下班后,做收盘作业,补齐数据,复盘当天行情,哪只上涨,为什么上涨;哪只下跌,下跌原因,我都得弄清楚。反复研究对比,几百只股票代码、所属地域、行业分布、主营业务、盈利水平等,我基本上都会背。股价能上50元的凤毛麟角,我煞有介事地每周更新50元以上股票情况作为参考。不像现在股价上千的都有,500元以上的比比皆是。
虽然有了自己的家庭大户室,可是没有了遇到问题可以有人探讨的场景,而且家庭大户室的数据传输没有证券公司的快。后来投入的资金符合条件,我就又到证券营业部,申请了自己的席位,他们特意为我安排了8号大户室第8号座位。由于我操作稳准狠,被其他大户戏称为“半仙”,我做哪只股票,好多人就跟着做哪只,其乐融融,大家赚到钱,就轮流请客。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上交易已经成为常态,我的家庭大户室也只用了三年多。现在,各地的证券交易部,有交易大厅的几乎没有了,大户室不知道是不是还有。
十几年来,沪市一直在3000点徘徊。深受股市煎熬,想起那时中午不午睡在大厅里看行情的场景,有点留恋和怀念。期盼沪市早一天踏过6124点,一路高歌,站上万点!
(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
总策划吕佩义
本篇审稿廉璟霞组版 易涛
作者简介
杨海燕,《河南思客》主编,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主编的“”第一辑《》(一套5本)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主编的“”第二辑《》(一套5本)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的“河南思客作家文丛第三辑”《》(一套5本)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的《河南思客年卷》(一套4本)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的图书曾荣获河南省人民政府优秀图书奖。
作者杨海燕授权河南思客独家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