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5

新能源汽车寿命高于行业预期,已累计报废51万辆

文章来源:能源界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2023年度会议上,中汽数据动力电池室主任王攀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平均使用寿命明显高于行业预期的6-8年,动力电池退役高峰要晚于行业早期预测。

2015年,TSL以新能源车的身份首次进入中国后引领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4.10%,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1045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79.78%。

由于早期电池寿命一般在5-8年,根据行业规定,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80%以下,就要面临退役、被强制回收。彼时,业界认为,第一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时间大概在2023年,在2025-2026年将迎来第一次回收浪潮。

王攀介绍,截止到2022年底,新能源汽车累计报废51万辆,报废动力电池24.4GWh(24.1万吨)。其中磷酸铁锂、三元电池各占56.6%、39.8%。

王攀还指出,2022年,再生利用回收金属量占全年金属消耗量比例在3.2%-7.6%之间,尚不能成为动力电池生产的主要金属来源,钴、镍、锰等金属原料主要依赖进口。

数据显示,2022年,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到294.6GWh,出口量全年累计68.1GWh,同比增长164.2%。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持续提升。

据了解,在本次会议上还发布了《动力电池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白皮书》。《白皮书》中提出了到2025年的主要发展目标。

一是大幅提升产品水平,到2025年液态电池比能量高于350Wh/kg,循环次数高于1000次或12年,成本低于0.55元/Wh,在-20℃环境下容量保持率不低于80%,动力电池具备3C以上充电能力。全固态单体比能量达500瓦时/千克,突破关键材料、电极等核心技术,制备技术,形成面向工程化、产业化的技术储备;

二是构建动力电池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体系。电芯级、系统级、整车级产品安全水平大幅提高,电池产品发生热失控时,要求整车不起火,安全事故率大幅下降。确保在电芯热失控的情况下,电池系统不起火。建立动力电池安全实时动态监测、预警和监管体系,健全动力电池安全事故处理机制,实现动力电池从生产到退役、回收再利用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控;

三是构建大规模智能柔性制造体系。到2025年,动力电池大规模制造CPK>1.67,产品一致性水平大幅提升,智能制造在全行业全面推行,单一产线通过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兼顾多规格产品生产,形成产销规模在60GWh以上(加储能约80GWh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4-5家;

四是构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生态体系。强调易制造可回收的动力电池设计理念,加强余能检测、残值评估、梯次利用、安全管理等技术标准研发,制定相关规范。到2025年,培育形成一批具备年回收能力达到100万吨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企业,锂金属的回收再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五是构建低碳绿色动力电池产业体系。大幅提升动力电池装备水平,利用大规模、高智能、高能效装备技术,降低动力电池材料、电芯、电池系统、回收再利用等全产业链条能源消耗,基于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推动实施动力电池生产体系碳足迹管理,促进降低碳强度,有效控制碳排放总量,全产业链碳足迹水平做到领先;

六是推动动力电池及系统标准化。通过动力电池电芯、电池包标准化和换电电池包标准化,促进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回收利用水平,到2025年,动力电池电芯形成8-12种标准化规格尺寸,加快换电电池的推广应用;

七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体系。以新能源汽车国内国际大发展为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动力电池产业在全球持续保持领先地位,海外生产销售达到30%以上。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力来源,电池性能直接关系到整车续驶里程的长短,也关系到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且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动力电池的重要性也会随之放大,此次《白皮书》提出的目标无疑为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XML 地图